"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"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0 10:09:38
一千字左右,急需!!!!
实践活动主题:“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”。

实践活动内容:深入乡村、社区或企业进行“落实科学发展观,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”的宣传活动,或者开展一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,或者参加一些其它的社会公益活动。

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,大学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。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,构建和谐校园,须从我做起,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地肩负起构建和谐校园的责任来,这不仅有利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在我们真正步入社会后,能更努力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。

说到这里,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:怎样的校园才能称为和谐校园呢?我认为,它应该具有三大特征:第一,校园内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;第二,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以自己处在这样的环境而感到身心愉悦;第三,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。

建设和谐校园,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,而且,有利于每一位教师的发展,更有利于每一位在校学生的发展。而要完成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,不仅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,而且需要我们校园里每一位学生尽自己应尽的职责。

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尽了学生应尽的职责呢?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第一,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。大家来到这里为了什么?我想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应该是:发展。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准,做一个为社会所欢迎的人;发展自己的学识和能力,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;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,做一个贡献于社会的人。因此,有没有自我发展的意识,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。我们有的同学道德发展有方向,文化学业有目标,身体锻炼有恒心。这就是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一种良好表现。

第二,具有自我发展的行动。发展自我单单有意识是不够的,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。这种行动表现在道德的修炼上应该是:自觉遵守《河北工院学生手册》和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。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是:不论学习上取得怎样优异的成绩,都能永不满足;不论在学习上遇到怎样的挫折,都能坚韧不拔。表现在能力的提升上应该是:积极参加班级、学校的各项活动,乐于为同学服务,为班级服务,为学校服务,在活动中展示自己,锻炼自己,提高自己。

第三,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。和谐的集体、和谐的校园,应该是每一个个体都受到尊重的集体,应该是每一个成员都受到尊重的校园。作为学生,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尽自己的职责应该表现在:首先尊重学校的教